一、修水匡氏源流
始祖句须,西周(前11世纪至前771年)鲁国人。受封于匡邑(地名,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10里),时任匡邑宰,后以邑为氏。另据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载:成公十七年(前1113年),施孝叔为鲁国大夫,有百室之邑,托句须管理而称匡邑。匡系出于商纪代子姓。战国初期,匡被废为庶人,隐居晋阳(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),后成为望族,故匡姓堂名为晋阳。
句须下传二十六世至匡裕(一说匡俗),擅长仙术,其时颇有名气,周穆王时已为其立匡君庙。自周而汉又历二十一世至匡通仕汉为丹阳令。丹阳即楚属金陵,遂以为家。生匡峤为太原丞,亦以太原为家。至匡崧生纲,纲为东海太守,生子二:匡衎、匡衡。衎于汉元帝时(前48年)为沿书令。衡在建昭三年乙酉(前36年)为丞相兼宏文阁学士,封乐安候。今湖北省监利县匡姓是衡公之后裔。衎生成,成为郎中令,迁陇西,后居长安。历八世生匡超又迁金陵。至匡胄在金陵仕唐,贞观时(627年)为吉州别驾。胄生二子:琬、珏。琬传十世徙安成、蒙潭、阳邱等地。珏传九世至匡稠,为南唐(937年)蕲州刺史。
北宋初年,因避太祖赵匡胤(960年)名讳,奉旨改为主姓。一百五十余年后政和年间(1111~1119年)又易主姓为康,还有少数改为羌姓、王姓、徐姓。直至南宋初年(1127~1130年)间,高宗赵构才准匡赤等所奏改康为匡。现在的上海、湖北汉川、汉阳与江西泰和、安福等地还有部份康姓、徐姓和王姓系匡姓之后裔。
稠生三子:宣、宁、宝。宣仍居蕲州。宁任赣州司书迁仙搓乡。宝迁儒林乡,传十三世至匡卓(即嫩三郎),其季子文通生二子:宪周、宪可。可生六子,迁徙各异。周生三子:槐卿、韩卿、齐卿。槐仍居住金华。韩生六子:长子嵗(音wèi) ,次子钿(音diàn,迁山西平乐府),三子锇(音é,居金华),四子 茂(迁四川万新桥),五子钺(音yuè,迁湖北巴陵),六子铖(音chéng,迁大冶沈家庄)。唯我公,字玉振,西迁江西,定居修水大桥井源,被尊为迁宁一世始祖。
自句须春秋受姓至北宋末,历经2200多年,传至人公兄弟已一百零五代。
传十二世至可堂,时因井源地域偏僻,山多水冷,非繁衍生息之佳境而转迁渣津莲溪(今莲花村)。堂生三子:舜祥、云祥、孟祥。孟祥后裔迁湖广,汉阳大小两康湾等地仍有其子孙。云裔徙铜鼓县及本县漫江、复源等地。舜仍居莲溪,生子二:文质、文彬。质生四子:升、济、常、泰。常迁湖南常德,升、济、泰定居朴田一带,有隆有替,有盛有衰,数代后失传。彬生四子:震、巽、孚、旅。震裔迁本县石坳长田湾、东港黄土埚等地。孚裔居郭家塅等处。巽、旅两支后裔队旅支十七世九翔迁长沙安化县、九鸾徙湖广宝庆新化县、巽支十九世孔集之二子迁湖南浏阳等地外,大都集居渣津、石坳、东港和大椿、大桥、马坳及县城,武宁也有部份,台湾、香港、加拿大也有其后。1949年以后因工作需要,各支均有人迁往九江、南昌、吉安、上海、杭州、厦门、北京、沈阳、大连、成都、西安、佛山等市定居。
二、历史人物
匡 嵗(1088~1182年)字玉振。匡韩长子。生于北宋元佑三年戊辰,殁于南宋淳熙九年壬寅,寿高95岁。安葬朱溪井源。为避金兵入侵之乱,北宋靖康元年(1126年),公时年37岁,偕妻黄氏(生子二:雷、轰),头顶康姓,携家口由浙江金华西迁。至江西宁州(现修水)西部(现大桥镇井源,系湘赣边界的荒芜偏僻之地)定居,垦荒创业,繁衍后代。至南宋初奉旨复姓。被尊为迁宁一世始祖。
匡可堂(?~1338年)字由升。玉振第十二世孙,如龙(名耀池、剑成)之长子。殁葬渣津龙安山。元至治二年(1322)壬戌科进士,翰林院侍读学士。元代选建百官,首重侍卫之臣,统百府之权,总兰台之秘。宠拜学士学位,尊于内而总驭百僚 ,德高望重。因反元烽烟四起,于元泰定二年乙丑(1325年)辞官归里,即由朱溪井源携家迁往渣津莲溪(今莲花村)。立祖庙,置田庄。妻艾氏,生子三:舜祥、云祥、孟祥。十三年后病逝。
匡舜祥(1327~1364年)字友明。玉振第十三世孙,可堂长子。自幼形貌奇异,臂力过人。元末因天下大乱,为保家乡弃文习武,聚众龙安寨。元至正六年丙戌(1346年),被朱元璋招为部将,即偕弟云祥、孟祥,以向身许国,转战沙场十余载,征战百余阵,每建奇功。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(1363年)农历八月十五日在湖南平江石牛寨狮子门战死,年仅37岁。据传,坐骑抢衔其首级归阵。后任云南按察使邑人熊世广有一段舜祥行述载于谱牒:“形貌奇异,智计超人。听刁斗而奋袂,闻声鼓而色飞。风沙猎猎,力战而落日俱黄。斑马啸啸,长征而鼓声不衰。步伐正齐,不衍劂度。既白麾秉 ,牧野陈师,誓万夫长古今齐焉。鄱阳奏凯,甲子授首功,不相上下者也。”明洪武初年,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武德将军加授东溪万户候。舜祥公一生结缘三寨,生踞龙安寨,阵亡石牛寨,安葬桃花寨。生二子:文质、文彬。文彬生四子宗震、宗巽、宗孚、宗旅。现居于修水的匡氏基本上为震、巽、孚、旅四公后裔。现修水匡氏理事会由四房派代表组成。
匡云祥(?~?年)字友望。玉振第十三世孙,可堂次子。殁葬朱溪匡源。元末至正年间,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反元农民军崛起,至正六年丙戌(1346年),随兄舜祥转战沙场,戌马一生,被册封为千户长。妻吴氏,生子三:文成、文育、文会。其后裔散居本县山口及铜鼓县一带。
匡宗震(1386~?年)字迎孟。玉振第十五世孙,舜祥之孙、文彬长子。震生于莲溪,成家后迁居长田(今石坳铜钱岭一带)。终生信佛,乐尝耕耘,为人忠厚,喜交朋友,一言九鼎,训子有方。生子二:长子瑞,字线兆,温厚习耕。次子,字有章,满腹经纶,善诗赋,喜抚琴。
匡宗巽(1388~1444年)字子顺,号谦山。玉振第十五世孙,舜祥之孙、文彬次子。巽居莲溪,守基立业,拓土开疆,一生正气。充粮十四年之久。乡中大小事情,非亲临不能排解,为地方著名绅士。
匡宗孚(1390~?年)号建中。玉振第十五世孙,舜祥之孙、文彬第三子。宗孚守业莲溪,以诚信为本待人,以诗书课读子孙,以忠厚培植血脉,以田畴勤劳耕耘。生六子,皆英奇磊落,后择里迁居,在渣津朴田繁衍。
匡宗旅(1393~1449年)字德众。玉振第十五世孙,舜祥之孙、文彬第四子。旅生于莲溪,成家后迁居东山埠,一生勤俭自守,为人刚柔相济,遇事有胆有识。在地方深孚众望。
三、当代修水匡氏慨况
1.当前人口分布表
地 址 人 口
渣津镇 14224
石坳乡 1687
东港乡 237
大桥镇 97
上衫乡 94
古市镇 87
白岭镇 89
黄龙乡 47
马坳镇 579
程坊乡 88
漫江乡 78
复源乡 98
大椿乡 103
县 城 318
各省市 1758
海 外 69
总 计 19653
2.慨况
修水匡氏主要分布在渣津一带,匡、熊、万三姓历来被视为当地的望族,1949年以前,以匡寄凡家族为代表的匡姓一度成为修水政治上的主导力量,匡正宇与军阀吴抚夷竞选国大代表,通过激烈的竞争,以匡正宇获胜而告终,震动了半个江西。
当代修水匡氏人才辈出,群星灿烂。据初步统计,取得大学学历的有近400人,占修水匡姓总人口的2%,取得硕士学位的有30多人,取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0人,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0多人,科级以上干部及各级人大代表50多人,还有省级劳模、国优教师和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、科研人员等高级知识分子多人。还有的人在商海拼搏取得突出成就,成为千万富豪,为国家、为社会、为家乡、为家族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3.修水匡氏的字派:
迁宁(修水)第十九世(明弘治年间)才始列五派:“然一希期朝”,清顺治二年乙酉(1645年)正月第一届修谱续列40派:良士崇先圣、盛时重俊英、才全征学至、德立乐功成、东海传经远,修江衍教清、文章光尚国、世代显书声。
目前健在最大字派的是“盛”字辈匡再发,最小字派已传至“至”字辈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